Saturday, June 05, 2010
Group
好朋友Evelyn要去西伯利亞作田野了
所以昨天約了我們一群好友去烤肉
沿著康河往下游騎大概四十分鐘才到的地方
一片的草原,越過河可以看著夕陽慢慢落下
騎車回來的路上
一面咀嚼著最近嘗試體會減少"無明"的經驗
忽然發現,如果是我自己一個人
應該不會為了烤肉而騎到這樣的地方的
一群人,可以把自己帶到因為慣性而一個人不會去的地方
CKMB26th畢業快樂
親愛的學弟,
不知道去年七月,你最後一次走完全表演的時候,是甚麼感覺?
我的最後一次全表演在快兩年前。那是一場我這輩子應該忘不了的音樂會,困難而且深刻的音樂,卻是第一次、第一次指揮完整場音樂會,沒有精疲力竭、沒有激動或是失落,心中反而充滿平靜、而且隱隱然有種新生的力量在活躍、在滋長。
如果你剛剛想起全表演的時候嘴角是微微上揚的,那我想我們就又有了共同的感受和經驗了。那是滿足感,你發現了嗎?一種知道自己作到了,雖然有瑕疵但是一點都沒有關係,因為真正地用心過、努力過的感覺;雖然想過放棄但是很了不起地繼續堅持下去,雖然途中顛簸起伏但終究還是紮紮實實完成一件事情的感覺。這就是滿足感,它不只是短暫的快樂,而是種越陳越香的喜悅、幸福、充實,如果你的心態再老一點(像我一樣),或許你也會感受到那種充滿力量的平靜。
不管你是正在爬指考這座大山,或是過去的樂旗隊這段漫長旅程,抑或是未來每個人都將面對的、人生中一段接一段的挑戰,都是一樣的。我們在追求甚麼?除了溫飽、除了關係、除了讓生活有意義,我想,無愧於心的坦蕩蕩、以及真實的滿足感,會是這一路能夠一直滋養你、支持你的重要力量,也會是你生命中最珍貴的經驗。記著這所有的經驗,你的高中三年、樂旗隊、高三、一切一切,記著所有的滿足感,大的小的,然後,讓那股平靜的力量,帶你面對眼前所有的未知與挑戰。
我本來實在是想講一些笑話的,例如阿中的屁股為什麼越來越大,或是究竟是游晏楠的肚子還是阿中的屁股比較大之類的。不過我想除了這種短暫的快樂之外,還是應該和你們分享我覺得更深刻的喜悅。不過話說回來,誰是胖子這種話題,好像還是可以帶來蠻深刻的滿足感的,或許這就是友情的力量吧!
好了。今年我沒有要猜你們吹哪首歌(呂明失望了吧?嘿嘿),但不論是哪一首,請務必要記著那滿足的感覺,以及,你努力地經歷了怎樣的過程走到今天。我想,那會是建中以及CKMB所能給你的、最重要的畢業禮物。
最後,希望蔡明展的腳可以趕快好起來。所有人,自己要懂得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是最基本的,知道嗎?
最後最後,還是忍不住要說,很想念你們。畢業快樂,身體健康,心想事成。
Sunday, January 31, 2010
學校
昨天Martin Seligman來劍橋演講。
(念心理學的人應該都會知道他,三十多年前"習得無助"的奠基者,
後來轉向去建立正向心理學,以well-being的研究著稱。幾本重要的書都有翻成中文版。)
演講一開始他請大家拿出一張紙。
"請大家回答第一個問題,把答案寫下來。"
"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擁有甚麼?"
"第二個問題,也請寫下你的答案。"
"學校教了孩子甚麼?"
我完全為之震懾。
(念心理學的人應該都會知道他,三十多年前"習得無助"的奠基者,
後來轉向去建立正向心理學,以well-being的研究著稱。幾本重要的書都有翻成中文版。)
演講一開始他請大家拿出一張紙。
"請大家回答第一個問題,把答案寫下來。"
"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擁有甚麼?"
"第二個問題,也請寫下你的答案。"
"學校教了孩子甚麼?"
我完全為之震懾。
酷兒
大約九月的時候出版社找上我,希望我幫一本翻譯書寫導讀。
一看之下發現是自己以前就很喜歡的一本家族治療的書,當然義不容辭。
問題是要開始動筆的時候正好回到英國一個多月,整個工作模式對不上來,
不僅是思考方向,連中文寫作的能力都不太行。
促發我真正能夠動筆的原因除了截稿日期快到了之外(:P),
就是十月底的同志大遊行,加上之後陸陸續續各種性權人權相關的議題,
這也就是那時候為什麼轉錄那麼多文章來版上的部分原因吧。
應該說,看到許多人為了平權和對於人類而言更自在的生活而努力作一些事情,
對身邊、學校、甚至社會嘗試產生一些影響,
其實是給我很大的能量的。
一直覺得人生很重要的目標是找到一個位置、一個對世界的著力點,
如果我的著力點(之一)是能夠藉著印出來的書闡述一些想法,
那其實是非常幸運的。
文章很長這邊就不引了,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點網頁去看:
最想說的是最後一段:
"我們不能只在治療室裡頭滋養酷兒青少年和家人,僅僅致力開拓避風港,卻無視於孩子和父母走出治療室後仍然不斷面對的否定、貶抑,以及對自我價值的斲傷。治療師們需要走入社會、發聲、行動,並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平權。作為經營並維繫社會的一份子,你我都有責任孕育一個免於恐懼與污名、不受歧視與偏見的生存空間。酷兒青少年和爸爸媽媽,需要的不只是避風港,還需要一個能夠自由展現自我、懷抱希望、安居樂業的家園。
要讓酷兒青少年能夠安心地回家、能夠看得見未來,我們做得不夠,還不夠。"
無巧不巧地,這竟然如此地呼應著彰師大郭麗安老師寫的序:
"與酷兒青少年的家庭工作,要酷兒的父母手足都愛那異質的青少年,就如同要讓性酷社被全校都是異性戀者組織的社群所愛一般的艱困。多同理異性戀父母,酷兒青少年便退縮;多心疼一下酷兒,異性戀父母便發飆;治療師在中間,左支右絀,直想有個長臂猿般的大臂彎,讓受苦的人都得到滋養。
這本書,讓所有治療師可以反省,那個愛的大臂彎很重要,但不能單靠自己長出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對文化的建構與身分的重新定義負有責任。我們一起看這本書,一起努力。"
補遺-2009年12月
這是一個多月前回台前寫的:
1.
為什麼每次都是人在英國的時候轉錄文章到板上呢?
或許只是在實踐自己定下的雙重生活而已;
轉錄的文章讓自己彷彿經歷這些在台灣的事件和討論,也或許這個版本來就只屬於台灣。
也可能因為如此,在這忙碌而豐富得很的幾個月,反而沒有甚麼慾望po文。
是不是自己所謂的雙重生活,已經變成平行的兩種生活?
2.
這兩個多月來的生活讓我親身體驗到,反正就去作就是,沒有甚麼不可能的。
要去跨過舒適圈,就知道自己真的可以。
簡單的說,開始收個案作我的主要研究部分。
從計畫,收集所有研究需要的工具,建立流程和平台,募集受試者,
到實際開始施測,處理一切細節和隨時冒出的狀況與困難,
雖然之後還有更多挑戰(受試者不夠,資料清理和分析)
三個月之前我很難想像自己真的開始作這所有事情了。
指導教授讓我完全不用擔心錢的事情,一起工作的研究助理效率和動機極高
還有一群可以讓我問問題支援我的advisors,
在這裡作研究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情。
雖然同時run兩個研究計畫真的很可怕,但是這種沒有後顧之憂的感覺讓人很有衝勁。
每個個案要做8-9小時的各類測驗、訪談、腦造影,
(只參加其中一個的最少也需要兩小時)
訪談家長、訪談個案、作神經心理測驗、收集檢體都需要自己來,
只有腦造影會有radiographer幫忙操作。
第一次用英文問完三個小時的自閉症診斷訪談後,我終於知道自己可以用英文作這些事情
那一種肯定自己的感覺非常讓人滿足。
我也知道,只要想作,想得夠清楚,就下去作。
去年參加林以正老師的高等社心之後,就知道這是自己想做的一塊。
劍橋這邊沒有人作沒關係,反正我想清楚了就直接寫信去Harvard問願不願意合作,
五月去美國開會順便衝過去討論,對方也是好人,興趣一拍即合,
接下來幾個月,想idea學寫程式,從一開始會怕到現在至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然後真的開始收個案作自己想做的測驗,
我終於比較可以體會到當時宋醫師跟我說要有perseverance的原因是甚麼:
他太清楚我了,要有突破就是得沉下心去磨,
對我來說這不是以前像是報一個seminar那樣的埋進去幾個禮拜而已,
是幾個月、幾年下去磨的工夫,我欠缺的工夫。
博士班第二年,開始有踏實作研究的感覺。
3.
逐漸浮現,自己的研究關注主軸果然還是和自我的生命脫不了干係,
雖然以前就一直覺得應是如此,但發現在自己身上也是這樣的時候,很奇妙。
自閉症/亞斯柏格,社交,自我概念,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
人生真的很有趣啊...
4.
十月,出版社找我寫一本新書的導讀。
自己很愛的一本書,就更難寫。
要動筆的時候已經回英國生活了一個多月,一切都在起步,又是滿是英文的生活。
剛開始幾乎無法動筆,寫不順中文,要帶感性的部分更是。
完稿給C看的時候問我是不是分不同時間寫的,果然是最瞭解我的人啊,
那一個禮拜的第一兩天從中段的介紹和論理寫起,整個是純理性的思維,
前段和終段,終究要等到把自己在網路上浸淫回台灣之後幾天,才有辦法下筆。
困難但覺得是自己應該作的事情。難以名之的奇特道德感。
聽說一月出書。到時大概又是那種滿足、虛榮、和減少愧疚所混合的五味雜陳吧。
5.
校慶,還是會遺憾,只好在網路上等大家的日記,然後等人po相簿。
上上禮拜某天早上出門,在一間劇場門口看見一台遊覽車,
一群人帶著大包小包下車,看來是晚上要演出的團體。
剎時間回憶洶湧而上,不分時序一股腦地,
整個就變成"我明年一定要去德國!"的衝動,甚至有些顫抖。
唉。
6.
許多在這邊認識的人突然就離開了,
只有在這種時候,才忽然比較清楚體會到,為什麼要珍惜。
緣分的英文應該怎麼說呢?
7.
12/24被找去高醫精神科演講,難道要在高雄過耶誕夜嗎...-__-
8.
又快回家了。每每在這種transition moment,清楚的感受甚麼是ambivalence。
1.
為什麼每次都是人在英國的時候轉錄文章到板上呢?
或許只是在實踐自己定下的雙重生活而已;
轉錄的文章讓自己彷彿經歷這些在台灣的事件和討論,也或許這個版本來就只屬於台灣。
也可能因為如此,在這忙碌而豐富得很的幾個月,反而沒有甚麼慾望po文。
是不是自己所謂的雙重生活,已經變成平行的兩種生活?
2.
這兩個多月來的生活讓我親身體驗到,反正就去作就是,沒有甚麼不可能的。
要去跨過舒適圈,就知道自己真的可以。
簡單的說,開始收個案作我的主要研究部分。
從計畫,收集所有研究需要的工具,建立流程和平台,募集受試者,
到實際開始施測,處理一切細節和隨時冒出的狀況與困難,
雖然之後還有更多挑戰(受試者不夠,資料清理和分析)
三個月之前我很難想像自己真的開始作這所有事情了。
指導教授讓我完全不用擔心錢的事情,一起工作的研究助理效率和動機極高
還有一群可以讓我問問題支援我的advisors,
在這裡作研究是很快樂的一件事情。
雖然同時run兩個研究計畫真的很可怕,但是這種沒有後顧之憂的感覺讓人很有衝勁。
每個個案要做8-9小時的各類測驗、訪談、腦造影,
(只參加其中一個的最少也需要兩小時)
訪談家長、訪談個案、作神經心理測驗、收集檢體都需要自己來,
只有腦造影會有radiographer幫忙操作。
第一次用英文問完三個小時的自閉症診斷訪談後,我終於知道自己可以用英文作這些事情
那一種肯定自己的感覺非常讓人滿足。
我也知道,只要想作,想得夠清楚,就下去作。
去年參加林以正老師的高等社心之後,就知道這是自己想做的一塊。
劍橋這邊沒有人作沒關係,反正我想清楚了就直接寫信去Harvard問願不願意合作,
五月去美國開會順便衝過去討論,對方也是好人,興趣一拍即合,
接下來幾個月,想idea學寫程式,從一開始會怕到現在至少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然後真的開始收個案作自己想做的測驗,
我終於比較可以體會到當時宋醫師跟我說要有perseverance的原因是甚麼:
他太清楚我了,要有突破就是得沉下心去磨,
對我來說這不是以前像是報一個seminar那樣的埋進去幾個禮拜而已,
是幾個月、幾年下去磨的工夫,我欠缺的工夫。
博士班第二年,開始有踏實作研究的感覺。
3.
逐漸浮現,自己的研究關注主軸果然還是和自我的生命脫不了干係,
雖然以前就一直覺得應是如此,但發現在自己身上也是這樣的時候,很奇妙。
自閉症/亞斯柏格,社交,自我概念,性/別,歧視與刻板印象......
人生真的很有趣啊...
4.
十月,出版社找我寫一本新書的導讀。
自己很愛的一本書,就更難寫。
要動筆的時候已經回英國生活了一個多月,一切都在起步,又是滿是英文的生活。
剛開始幾乎無法動筆,寫不順中文,要帶感性的部分更是。
完稿給C看的時候問我是不是分不同時間寫的,果然是最瞭解我的人啊,
那一個禮拜的第一兩天從中段的介紹和論理寫起,整個是純理性的思維,
前段和終段,終究要等到把自己在網路上浸淫回台灣之後幾天,才有辦法下筆。
困難但覺得是自己應該作的事情。難以名之的奇特道德感。
聽說一月出書。到時大概又是那種滿足、虛榮、和減少愧疚所混合的五味雜陳吧。
5.
校慶,還是會遺憾,只好在網路上等大家的日記,然後等人po相簿。
上上禮拜某天早上出門,在一間劇場門口看見一台遊覽車,
一群人帶著大包小包下車,看來是晚上要演出的團體。
剎時間回憶洶湧而上,不分時序一股腦地,
整個就變成"我明年一定要去德國!"的衝動,甚至有些顫抖。
唉。
6.
許多在這邊認識的人突然就離開了,
只有在這種時候,才忽然比較清楚體會到,為什麼要珍惜。
緣分的英文應該怎麼說呢?
7.
12/24被找去高醫精神科演講,難道要在高雄過耶誕夜嗎...-__-
8.
又快回家了。每每在這種transition moment,清楚的感受甚麼是ambivalence。
補遺-2009年9月
太久沒有更新網誌了。先補一下2009年9月底的吧......:P
1.
整個暑假期間幾乎都沒有po文...除了去加拿大的那幾天之外。
回想起來也不知為何,但就是沒有甚麼想要寫文章的慾望。
在臺灣的生活既平常又珍貴,
出國留學最大的收穫應該是更懂得珍惜曾經習慣、甚至不自覺感到理所當然的一切。
雖然還是讀了些書、跑了些分析、講了三場專業演講一場大眾演講,
但是和原先訂下的目標還是有差距。
生活呈現某種的"逸出常軌",既不是之前在工作時的、也不是在英國念書的規律,
今天po文才突然想到,
其實這種逸出常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根本是我第一個研究生身分的長時間臺灣生活。
既然自己期待要過dual life,那就把它當作建立規律的試金石吧!
2.
認識27屆、再認識26屆、以及和28屆的小小照面,
對我來說還真是意外的收穫。
和家銘與昭子在加拿大的重新合作對我來說是種天大的喜樂,
和王老談了幾次幫忙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我想這個緣分會繼續下去的。
3.
這次在台灣最高興的事情應該是"重新認識"了一些老朋友,
以及認識了一些新朋友。
我某天開玩笑的跟C說"搞到我們快變成icon了",
結果他認真的回說"是啊,你才發現嗎?"
讓我更仔細想了想,發現:
朋友和社群對於我們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對朋友也是。
這種連結和相互回饋的感受,對生命是很重要的滋養。
4.
昨天回到劍橋。不像去年那樣的悲傷,甚至比前兩次都更輕一些。
但那個悲傷的質還是一樣的。
回英國前幾天、還有到了的這一天多,
食慾降低、對外界事務感受能力降低、不關心不好奇、沉溺在內在情緒之中,
這些都是憂鬱狀態的標準表現。
憂鬱源自於失落。我的失落源自於分離。
下午在路上突然想通:
物理上的分離讓我感覺不完整,
從和伴侶、和家庭密切相連的狀態變成孤身一人,
儘管心理上的距離沒有改變太多,但是倏地抽開來的物理距離,
的確讓自己陷入憂鬱。
在飛機上的感受是很有意思的:
一開始的時候是悲傷難過、比較關於分離的那種,
但是到快到英國的時候,情緒轉變成孤獨感為主的悲傷,
我想這也算是種"接受現實"的反應...:P
昨早一下飛機就直奔醫院去開會。
這反而是件挺好的事情,讓自己很快的"分心"。
不過也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情緒被壓抑或是延宕,沒有大哭,
但就是一股氣鬱積在胸口。
這兩天算是適應期吧。
其實我已經很適應劍橋的生活了,昨天回來搬家、騎車、買東西,
都熟悉到已經成為內隱記憶。
或許幾天以後就會回到在這邊的一般狀態...
5.
昨天搬家,還好有德國同學Georg幫忙。
我本來以為自已一個人應該ok,不過還好Georg熱心跟我一起搬箱子、叫計程車。
我們要到新房間的時候,看到往二樓(臺灣的3F)的樓梯差點沒昏倒--60度。
今天手還在痠......
新房間跟舊的一樣大,不過變成比較長方形。
現在住在Chesterton Lane上面,車子比較多也比較吵,
不過面路的窗戶關起來以後還可以接受,加上書桌在面對後院的位置,採光也夠。
總之還可以接受。
正面看出去就是Jesus Green,一片大草坪,
草坪和路中間就是River Cam,
還真的就是我家面前有小河,還是條康河,其實應該要很滿足了!
(除了這條路真的有點吵之外...)
離市中心和以前住的地方也近,騎車大概五到十分鐘,是很方便的地點。
昨天把基本的床、衣服整理好,今天早上把書都拆箱放好,
剛剛出去買了延長線。
現在只差慢慢調整傢俱的位置,想要創造出工作和休閒的兩個空間出來;
另外就是怎樣善用這些箱子作為家具的創意了:P
我的窗外就是屋頂的煙囪,真的是很酷的一個位置。
這學期想要對自己好一點,是時候買點裝飾品、茶具之類的東西了。
1.
整個暑假期間幾乎都沒有po文...除了去加拿大的那幾天之外。
回想起來也不知為何,但就是沒有甚麼想要寫文章的慾望。
在臺灣的生活既平常又珍貴,
出國留學最大的收穫應該是更懂得珍惜曾經習慣、甚至不自覺感到理所當然的一切。
雖然還是讀了些書、跑了些分析、講了三場專業演講一場大眾演講,
但是和原先訂下的目標還是有差距。
生活呈現某種的"逸出常軌",既不是之前在工作時的、也不是在英國念書的規律,
今天po文才突然想到,
其實這種逸出常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根本是我第一個研究生身分的長時間臺灣生活。
既然自己期待要過dual life,那就把它當作建立規律的試金石吧!
2.
認識27屆、再認識26屆、以及和28屆的小小照面,
對我來說還真是意外的收穫。
和家銘與昭子在加拿大的重新合作對我來說是種天大的喜樂,
和王老談了幾次幫忙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我想這個緣分會繼續下去的。
3.
這次在台灣最高興的事情應該是"重新認識"了一些老朋友,
以及認識了一些新朋友。
我某天開玩笑的跟C說"搞到我們快變成icon了",
結果他認真的回說"是啊,你才發現嗎?"
讓我更仔細想了想,發現:
朋友和社群對於我們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對朋友也是。
這種連結和相互回饋的感受,對生命是很重要的滋養。
4.
昨天回到劍橋。不像去年那樣的悲傷,甚至比前兩次都更輕一些。
但那個悲傷的質還是一樣的。
回英國前幾天、還有到了的這一天多,
食慾降低、對外界事務感受能力降低、不關心不好奇、沉溺在內在情緒之中,
這些都是憂鬱狀態的標準表現。
憂鬱源自於失落。我的失落源自於分離。
下午在路上突然想通:
物理上的分離讓我感覺不完整,
從和伴侶、和家庭密切相連的狀態變成孤身一人,
儘管心理上的距離沒有改變太多,但是倏地抽開來的物理距離,
的確讓自己陷入憂鬱。
在飛機上的感受是很有意思的:
一開始的時候是悲傷難過、比較關於分離的那種,
但是到快到英國的時候,情緒轉變成孤獨感為主的悲傷,
我想這也算是種"接受現實"的反應...:P
昨早一下飛機就直奔醫院去開會。
這反而是件挺好的事情,讓自己很快的"分心"。
不過也可能是因為這樣,所以情緒被壓抑或是延宕,沒有大哭,
但就是一股氣鬱積在胸口。
這兩天算是適應期吧。
其實我已經很適應劍橋的生活了,昨天回來搬家、騎車、買東西,
都熟悉到已經成為內隱記憶。
或許幾天以後就會回到在這邊的一般狀態...
5.
昨天搬家,還好有德國同學Georg幫忙。
我本來以為自已一個人應該ok,不過還好Georg熱心跟我一起搬箱子、叫計程車。
我們要到新房間的時候,看到往二樓(臺灣的3F)的樓梯差點沒昏倒--60度。
今天手還在痠......
新房間跟舊的一樣大,不過變成比較長方形。
現在住在Chesterton Lane上面,車子比較多也比較吵,
不過面路的窗戶關起來以後還可以接受,加上書桌在面對後院的位置,採光也夠。
總之還可以接受。
正面看出去就是Jesus Green,一片大草坪,
草坪和路中間就是River Cam,
還真的就是我家面前有小河,還是條康河,其實應該要很滿足了!
(除了這條路真的有點吵之外...)
離市中心和以前住的地方也近,騎車大概五到十分鐘,是很方便的地點。
昨天把基本的床、衣服整理好,今天早上把書都拆箱放好,
剛剛出去買了延長線。
現在只差慢慢調整傢俱的位置,想要創造出工作和休閒的兩個空間出來;
另外就是怎樣善用這些箱子作為家具的創意了:P
我的窗外就是屋頂的煙囪,真的是很酷的一個位置。
這學期想要對自己好一點,是時候買點裝飾品、茶具之類的東西了。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