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anuary 25, 2009

London行-- Anne-Sophie Mutter

回英國以後,非常急躁地生活和分析資料。一個多禮拜以後某天早上醒來,突然覺得受不了了。於是決定今天要出走到倫敦。抽離、靜下心來思索、重新計畫生活。早上先到了英格蘭銀行(不趁現在看一下不知道以後這邊會變成怎樣...orz),冷冷清清。

之後走到Millenium Bridge,到Tate Modern看展覽。這是遠眺Tate的景象。

從橋的另一端回望St. Paul Cathedral。
既然決定要來了,就和一些朋友約了一下。中午第一餐是和在 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的醫學系學弟吃飯。約在中國城,其實是想看看新年前是甚麼樣子。之後和另一位在Imperial College的醫學系學弟喝下午茶;終於有機會去Kensinton Palace看看了!

晚上第三餐是和在Royal Academy of Music的欣恩吃日式簡餐,然後一起去Royal Festival Hall聽音樂會。這是遠眺音樂廳的夜景。

今晚的倫敦愛樂相當的棒,乾乾淨淨,平衡絕佳,和指揮也能相互激盪。最感動的是Mutter拉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節制維繫均衡結構,但句法細膩深情,弱奏讓人驚艷,和樂團與指揮搭配幾乎完美,第三樂章完全應和無暇。更重要的是,Mutter非常在意樂團,是一種琴瑟和鳴般地協奏,永遠相互照應。她完全從容地演出一首屬於Mutter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我想我會永遠記得這場音樂會:第一個natural B出來,整個人就被琴音輕柔卻深情觸心地捧起來;前兩句六個音,心就揪了起來,然後鼻酸;整首曲子裡面不知道有多少次不自覺微笑、多少次眼角濕潤、多少次雀躍。光是賦予這首名曲如此獨特的面貌,Mutter已經從容地展現她是目前世上最偉大小提琴家之一的氣度。
而且她真的好美又氣質絕佳。我已經完完全全變成迷弟了,哈哈。

Sunday, January 18, 2009

雜記

1.
回來一週了。慢慢有點上軌道的感覺。以為這次會適應得比上次來得快;雖然沒錯是這樣,但是那種情緒上的質仍然是相似的,那似乎很難以量描述,它存在那裏就是在那裏。

剛回來的第一天就衝去買了濾水器的濾心、去超市補了些水果麵包之類的(我現在發現香蕉是好物,既可以提供足夠養分又會提升心情,以前怎麼笨笨的只買蘋果和葡萄而已...)。回來打掃房間,吸了地板擦了桌子。這個房子的氣味會讓我有另一個家的感覺,很好。

悲傷仍然是一陣一陣的,像潮水一般。

研究開始慢慢有點結果(上面那張圖是第一個結果耶,應該不會被偷走吧:P),但是我大多數都還在學工具和摸清楚到底在做甚麼的階段。昨天花了一個上午才搞清楚一個簡單的shell script是怎麼運作的,不過當它被我改到真的可以跑的時候,其實相當的有成就感耶!我覺得我這輩子最不會的事情就是理財和寫程式、最糟的科目是數學,結果現在都得慢慢學。

或許我一直隱約的把自己推往comfort zone外(但又時時刻刻想要進去...orz),從當時決定念PhD就是這樣了。我是非常容易守成的人,所以惟有讓自己陷於"不得不"的境地,才會有新的質地吧?

這學期的工作就是讓自己真正上軌道。但是期許自己仍然需要保持思考的習慣,而非僅流於技術的學習而無止無盡。

2.
回台灣一個月。非常快樂。可以常相伴隨於所有所愛的人身邊,是人間最幸福的事情吧!可以時時看到朋友們,也是一種上天的恩賜。有些沒有見到的朋友,下次回去的時候一定要見面的喔。
去了碧潭烏來一趟,很開心。我真切地喜歡台灣的風土景物,雖然自己對它仍時時有批評。但是這是自己家,自己的土地。就是愛。
每天的生活就是起床,陪家人吃早飯看報紙,念書,陪家人吃午飯,下午上圖書館或是去醫院開會討論,晚上約會吃晚飯然後念書。有的時候和朋友見面,有的時候逛街玩耍,有的時候泡在書店。看了不少漏看的漫畫,哈哈。
念書的效率比起在英國還是低了不少。不過這無所謂,最值得的事情是陪伴。效率,回英國再補就有了。
很重要的事情是演了一場音樂會(的一首曲子:P)。重新和樂團合作相當refreshing,和作曲家、詩人、朗誦者的協調合作更是深刻的經驗。我極喜歡。一個指揮在演出後聽到錄音時,能夠因為所演出的音樂而哭泣,是非常幸福的事情。


3.
劍橋大學800歲了。昨晚在市中心的是這一系列慶祝活動的第一砲:燈光秀。參與一所學校800歲的生日,品味它的歷史(並間接觸及文明的歷史),再從中看到自己的立足點,凝望所往之路途。希望我會是歷史中有所刻畫的一抹痕跡。
我很愛台大。但"台大八十,前進百大"?如果一所大學的展望僅是立足於和他人的排名比較,那也不過是深刻的呈現出它並不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