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4, 2007

Sweden/UK



[起飛]

旅行讓人深刻感受時間的衝擊。砰然地,時間被擠壓被延伸,而我就這樣從原來的時空中抽出,獨自奔往彼方。

其實也不過就是一顆星球的另一端而已。只是,人的心理距離往往比現實更加真實,直直體會心的懸盪、被拉扯、而後短短地被撫慰、直到能夠自我平復為止。

究竟是在空無一人之處、抑或是人潮洶湧的地方,才會感到孤獨?我曾獨自一整天待在蘇格蘭西北島嶼Isle of Skye的極北、在山道中整日默然(除了對著羊叫了兩聲咩咩之外)卻不感到真正的孤離,也曾在紐約時代廣場數以萬計的人潮中覺興奮歡欣而不寂寞,但這次不管是多忙碌的香港機場或法蘭克福機場,依舊是滿溢、隱隱然的悲傷,蔓延入裡。

陽光普照的早晨,從法蘭克福飛往哥德堡的機上,才想清悲傷和孤獨不僅來自當下,更源自過去、還溯及對未來的想像。六年前飛往美國那三個月別離的悲傷記憶被祧起,和當下(雖然只是短短的十二天)的離別還有任務在身的壓力混合作用,點燃了即將面對長期別離的巨大焦慮和感傷。無論這些想像有多麼的不理性(畢竟就算是地球的另一端,也是隨時可以聯絡到,而飛行也不過十二個小時而已,而且畢竟,只是三或四年的時間),但終究那還是最切膚的真實。


[哥德堡]

瑞典的第二大城。但其實是個可親可愛又美麗舒適的城鎮。瑞典人似乎愛極了陽光、樹木、草地、水、還有腳踏車。喔對了,還有滿街的育嬰車,由爸爸或是媽媽推著在下午出來散步,然後跟牽著大狗跑步的鄰人打招呼。來到瑞典,才充分體會到什麼是「生活品質」。那不是大都會匆忙的腳步和步調所能給予的。

這次參加的會議是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IFP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三天滿滿的議程,最大的收穫是聽到一些大師的演講(像Kathleen Merikangas、James Leckman、Brain Cooper等等),然後看到世界上其他學者正做些什麼。參加這種會議最大的收穫除了是把自己的成果和別人分享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和世界同步,知道同一個領域的人在關心什麼做了什麼,所以有種充實的愉悅感。意外的收穫是認識了不少台灣的同行前輩,對我都很照顧(可能因為我是輩份最小的關係);還有熱情的英國教授來邀請我去他們學校參觀,有些受寵若驚。


我蠻喜歡這個城市(至少在這個季節)。舒服乾淨小巧,更深的體會是對生活的態度:某種程度的「慢活」精神,生活的品質更好,但瑞典又可曾因此而國力衰弱?



[斯德哥爾摩]

還是台灣的高鐵比較舒服。我頭被這邊的高鐵顛到快吐了……

畢竟是北歐的最大城,還是比哥德堡忙碌、也大了不少,車多人多房子也多。但是在哥德堡看到的東西一點也沒少:樹木、綠地、水、陽光、腳踏車,喔對了,還有育嬰車和大狗。


很多人說它是北方的威尼斯。我沒去過威尼斯,但是我想,如果說威尼斯是南方的斯德哥爾摩,其實應該也不為過。這個城市太美了:島嶼和海灣、許許多多的橋、性格相符卻多樣而協調的建築、好多的船舶。它就像是童話中公主王子們生活的城鎮一樣。

遇到了一個熱心的日本阿伯,告訴我他是個銀行家,在這裡住了三十五年。他說比起日本,他一定會選擇住在這裡;雖然稅很高(超過50%!)但是社會福利讓他對生活幾乎沒有擔心,食衣住行教育醫療政府都安排得極好。他說如果讓他再選一次,他還是會住在瑞典。

在這裡住的是青年旅館,想要回味一下以前自助旅行的感覺。第一天和六個法國(?)女生同一間(櫃檯跟我說是西班牙女生,可是她們明明就都說法文……)被吵到睡不著,不過我很溫和,也沒說什麼。第二天遇到的人,呃,算沒遇到,因為我們作息不同。第三天最好玩,先是跟兩個黃皮膚的人聊起來:一個是香港女生,到加拿大六年,剛唸完大學行李收一收也不參加畢業典禮了,就漫無目的地跑到歐洲和非洲亂晃;另一個是父母是台灣人的ABC,Stanford五年念完大學和碩士(嚴格講是四年半,因為他課很快修完,就省了三個多月出來自助旅行),出來背著背包旅行三個多月,路途從歐洲到俄國再到中國,回去以後就要到Microsoft上班了。後來又有兩個美國大學生,還有一個荷蘭學生(應該是研究生?來參加國際工商心理學會議的)加入。一群人天南地北的聊了一個多小時,非常愉快。Grand Tour對於年輕人來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我真的深深這樣相信著(這就會讓我想到我開明的父母,讓我在二十出頭就進行了我的Grand Tour,在台灣的家庭來說算是很不容易的了;我仍深刻體會到那次經驗至今對我的影響)。

兩天半,就是走著走著。這是我旅行的風格,我不喜歡只去看些景點什麼的,我喜歡城市的街道、房屋、商店、人們的交談作息、生活的風格、陽光風還有樹木和草的味道。對我而言,旅行是漫步,呼吸城市的氣味,探觸它的脈搏。



[劍橋]


我想我應該是老了。九年前來到劍橋和倫敦,我喜歡後者甚於前者:劍橋雖美雖悠閒但太無趣、倫敦雖嘈雜但豐富具生命力。然而此次到訪,卻是喜歡前者遠甚於後者。我想我還是很想要再次享受單純而平實的學生生活。反正想玩的時候再跑去倫敦就可以了,僅僅一小時火車車程而已。

這是第三次到訪劍橋和倫敦,幾乎是個回憶和懷舊之旅。九年前和三個好友背著背包從倫敦進入英倫,除倫敦外第一個到訪的城鎮就是劍橋。這次剛踏進市中心,彼時旅館大門面對的大草坪景致湧入眼底,回憶便滿溢而出。人的回憶真是最美的瑰寶,許多以為早已遺忘之處,此時卻細緻地汩汩流出。就連旅店的英式早餐,都讓三年前和廿一屆同行的回憶一股湧上。

面談順利。所以一切就繼續下去了。挑戰才剛要開始。

真的很喜歡這個地方的氣味。我喜歡可以騎腳踏車漫遊的城市,呵呵。


[倫敦]


機緣嗎?下榻的旅館地鐵站就同初次造訪時一般。雖然前兩次停留分別只有七天和一天,但是還是很熟門熟路。內隱記憶真是驚人。

倫敦對現在的我還是太擁擠了些。但是儘管生活及交通並不舒服(我發現我的確可以自在的當個在地鐵站內快速穿梭的倫敦人,但是卻並不頂喜歡如此),它卻仍是個擁有驚人文化資源的都市。兩個晚上各看了一齣音樂劇(Billy Elliot)和戲劇(Equus),只能說,各五十多磅的價格打從心底覺得花得值得;觸心、驚異、感動、敬佩。兩場讓全場觀眾在終場時起立鼓掌的表演,完全就是性靈的豐富享受。這是倫敦此行最大的收穫。

Leicester Square街頭夜景,此行最後的一夜。豐富卻孤獨。


[抵達]

旅行的終點是家。

短短十二天,回來竟是有些不習慣,卻又很快的習慣了。我其實希望不要那麼快習慣,否則便失去了某些旅行的意義。

於是回憶旅途成了重要、甜蜜、卻又有些難受的功課。然而或許可以從這裡由其他的角度,看見不同的人生旅途。

那麼,下一步是旅行、還是回家呢?

Wednesday, May 02, 2007

Now at Hong Kong

Hi there,

I am currently at the Hong Kong Airport. What a huge airport! (with totally 80 gates)
Gonna take a 12-hour flight to Frankfurt. Hope everything gets fine!!

遠行

今晚就要飛往瑞典了。有些忙亂地把工作完成,行李整理好,總算可以坐下來休息一下,跟自己說今天晚點睡吧,就當作是調時差。

這次遠行時間一點都不長,短短十一天,但心裡的感覺卻是慌張和一些不捨,很奇怪的感覺。並不是第一次出遠門,也不是第一次自己出遠門,忽然之間覺得這種慌張有點丟臉,哈哈。

仔細想了想,或許有好幾個原因。對家人愛人的離別擔憂被過分放大了,不放心他們不放心自己;要去做一些以前沒做過未知的事(這似乎是我最大的性格弱點所在:只做有把握的事情,不敢嘗試新的挑戰;但偏偏只要試過,好像又會很享受而不怕了,哈哈);還有,其實離上次自己一個人出國,已經有五年多的時間了。

剛整理東西的時候,為了找倫敦的資料,翻到了八年多前幾個同學到英國自助旅行兩個月的資料夾。翻著翻,有種豪情湧上的感覺。其實會很好玩的,呵呵。

那麼就先這樣了。旅途中有些什麼體驗,會寫上來的。

今年的管協盃

很特別的回憶,很驚佩於學弟們的努力,很喜歡演出,很滿足。
沒有太多時間多寫,就把結束後那天放在學弟們的blog上的文章轉過來好了。

The Bringer of Jollity
雖然可惜或是遺憾,但其實再深切想想,實在沒什麼好遺憾的--以整個生命的觀點來看。真正永恆的是什麼呢?是那些被感動的心靈:聽眾的、學長們的、你們自己的;是那些努力所刻畫出的痕跡:驚人的進步曲線、腦中縈繞不去的旋律和節奏、還有樂器上的汗漬、譜上的記號;是演出時大家凝聚的氣勢、是演完後你的呼喊你的感動;是淚水、是汗水、是你的在乎。第二名其實是個很好很好的名次,不是嗎?它告訴我們,我們已經很好,但是仍然有進步的空間,可以繼續努力。第二名同時帶來希望和肯定,我們應該要喜歡它才是。而最重要的是,24屆已經是一個不一樣的24屆了。你們塑造了屬於你們自己的傳奇,它很獨特、很驚人、足以長留青史。從今天開始,以後的CKMB學弟,亦將傳頌24屆締造的驚人成就,如同你們曾經仰望學長一般。我很佩服大家的努力、毅力、決心、還有衝勁。帶著這些,我相信你面對未來的挑戰,亦將無所畏懼。這才是比賽的真諦和目的。很榮幸和大家一起走這段路。I am very proud of you.